李庾南老师从教近60年,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矢志不渝,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至今仍坚守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研究第一线。该书全面回顾与梳理了作者数十年的教学与理论探究历程,系统阐述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核心理念、基本原理与操作要义,并收录了呈现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精彩课型和案例。全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术性与可操性兼具,对于广大中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推荐人语
2013年11月27日,南通市李庾南教学改革研究与推广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李庾南新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以下简称“新著”)首发式,作为李老师的弟子,笔者有幸参会并获赠新著。一段时间来,满怀敬意地精读、细品“新著”,倍感“我通向同仁的道路非常之长”(卡夫卡 语)。
1978年,李庾南老师首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并带领她的团队经过35年的艰苦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反思升华,进而形成了具有跨学科普遍意义和较强操作性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体系,进而形成广为流传和持续发展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李老师在“新著”后记中坦言:“对于自己从事了五十余年的教育事业,对于自己探索了三十余年的教学法,我确实一直在坚守着,但只有坚守还不够,我以为,对它的痴情迷恋,对它的乐此不疲,也(更)是一种非常的力量源泉”。可以发现,李老师的“一路走来”验证了“艺痴者,技必良”的古训。特别是,上海市教科院的顾泠沅教授在“新著”的序言中说:“在如今随风飘、盲目跟盛行的年代里,能始终认准一个专题,三十余年不摇摆,从认同到践行,再到自有心得,借鉴中有主见,持续中有新变,表现了优秀教育工作者坚定的实践自信”。再看看当前基础教育界,有些流行的教学模式“跟风、简单模仿、关注模式命名的新鲜而少实质改进的为数确也不少”。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李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也是学习她对待教育事业、教学研究的“痴情和迷恋”。
李老师在“新著”的“第二章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探究历程”开篇即介绍她的教学实验历经了起步、发展、高潮、深化四个阶段,围绕“学法与教法”、“学程与教程”、“主体与学力”、“风格与流派”四大主题,研究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等八个课题。研究经历了由数学学科到各学科,由初中到高中,由校内到校外的推广实验,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这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所评述的:“李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内涵、发展规律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层次序列。它着眼于变机械地沿袭凯洛夫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全过程;变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为生动活泼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教学形式;变照本宣科为从学生和大纲实际出发重组教学内容,变只重知识、技能的‘学会’为让学生‘会学’”(见“新著”附录第483页)。可以想见,提出“自学·议论·引导”之初,这三个关键词还只是较为朴素的数学课堂教学主张,三十余年的课题研究下来,其基本原理与操作要义显然都得到了丰富和深入,并且在更高的视点上(如教育哲学方向)得到了阐释、思辨和发展。
作为“新著”的一大亮点,全书涉及上百课例,而且都是在阐释“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念或原理时,李老师恰时恰点地链接到自己做过的案例上,或是一个苦心经营的教学设计、或是一段精彩对话的课堂教学片断,通过研习这些案例,很容易让我们模仿学习,并能方便而迅速用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在李庾南教改与研究推广会议上,南通市教育局郭毅浩局长在报告的最后曾引南通籍晚清状元张謇“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送给李老师。笔者研习“新著”期间,无不感动于李老师的“道德优美和学术纯粹”。在这个意义上,“新著”附录中各级领导的下列评述也彰显了李老师的师德精神。如,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认为“李庾南老师堪称‘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立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意识,和一种清孤不等闲的崇高境界” (见“新著”附录第485页);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总结李老师半个多世纪教师生涯展示的情怀时认为:“一是敬业爱生的职业操守,二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境界,三是追求卓越的品格风范。”并指出“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情怀,李庾南老师才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并受到社会各界尊敬的人民教师,成为一位成就卓越的教育家。”(见“新著”附录第482页)
李老师在“新著”后记的最后动情的说:“我已经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稀之年……‘终身成长’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生命画面,它也是我孜孜以求的一种生命愿景,对此我想说的是:我愿意,我能够,我努力!”每读及此,心生敬意、无限感动。
作者单位:李庾南实验学校 海安县李堡初中